返回首页

宜兴紫砂壶是什么时代的?

来源:www.cwhyst.com  时间:2023-10-15 18:35   点击:202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宜兴紫砂壶是什么时代的?

关于宜兴紫砂壶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说法 :

1 始于宋朝,1976年宜兴鼎属镇地区发掘出一条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另外还有当时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有“喜共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就是这个说法的依据。

2 起于明代,此说的根据是参考了明周高起《阳羡茗壶录》。对传说中宜兴紫砂壶的鼻祖供春的记载就是出自这里。供春壶其实就是宜兴紫砂象征,供春这个人就相当于茶文化里的陆羽,就是现在很多的壶还是有着供春壶的样子。所以现在在界内还是以这个说法为主。

二、宜兴紫砂矿一般什么年代?

北宋,早期紫砂时期, 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早期紫砂茶具残片,经考证,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这一发现证明: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三、宜兴紫砂壶是1954年成立的吗?

1954 年:1954 年成立宜兴蜀山工场紫砂生产组—59 人。

  1954 年:顾景舟、高庄相识是在一九五六年夏天。一九五四年十月,朱可心、裴石民、吴云根、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组建紫砂工场,隶属汤渡生产合作社,承制中国文联美术家协会订购的高档茶具。时中央美院教授高庄经常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前来订货,朱可心与高庄结为知友。

  1954 年10 月:中国美术家协会订购大型松鼠葡萄茶具、竹春茶具、合菱茶具、供春茶具、二节竹段茶具等价值7000 元的高档茶具,由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馥森、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建立紫砂生产小组制作。1954 年10 月: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七人,组建紫砂工场,隶属于汤渡生产合作社。

  1954 年10 月:顾景舟积极参予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生产工厂的组建筹划工作。

  1954 年12 月22 日:31 户手工业窑户与36 个手工业工人在蜀山南街成立紫砂工厂,由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协助解决资金来源。

  1954 年12 月:三十一家小窑户与三十六名工人,组建紫砂工厂,并与紫砂大窑户合伙,烧造紫砂壶器。先后动烧十一窑次,产量四十四万件,比1949 年增加了2.5 倍,产值5.9 万元,包括日用粗货与中高档细货。

  1954 年:成立紫砂生产工厂,聘紫砂名师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顾景舟、蒋蓉、吴纯耿担任技术辅导。

  1954 年:组织流散各地的紫砂从业人员,政府增资并改善生产设备和工厂,建立宜兴蜀山工场紫砂生产组— 59 人接受中国美术家协会出国展品的订货。1954 年:组织起宜兴蜀山地段的紫砂工艺合作社,经多方招聘,紫砂老艺人和老工人增加到一百三十多人,开始营销国内外。

  1954 年:紫砂产量增至28 万件,产值7.7 万元。

  1954 年:蜀山工厂紫砂生产组成立,组织流散各地的紫砂从业人员,有陶刻艺人任淦廷,制坯艺人朱可心、顾景舟、王寅春、裴石民、吴云根、蒋蓉等59 人。1955 年10 月到1956 年:紫砂生产工厂转为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招收艺徒二批61 名,包括26 名知识青年进厂学艺,由任淦庭、顾景舟、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传授技艺。这批学生绝大多数是现在紫砂界的菁英栋梁。

  1955 年10 月:前墅、蜀山砂货行和蜀山南街紫砂工厂并成「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生产鱼化龙壶、松竹梅壶、莲蕊壶、海棠壶、汉君壶、八方壶、狮球壶、周盘壶、一粒珠壶、佛手壶、梅段壶等60 种,以陶刻装饰的中档细货壶为主,价格在0.50 ~1.20 元间。

  1955 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年产量已达75 万件,比1949 年增加2.13 倍, 年产值11.7 万元, 比1949 年增加3.3 倍。"

  1956 年10 月:任淦庭、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蒋蓉七名艺人,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员。

  1956 年:王寅春、吴云根各带徒弟十多名,三年才满师.师承徒习,研习至今,紫砂工艺厂还是设艺徒培训中心,习用此法培训后代.

  1956 年:汪寅仙1943 年生于宜兴市丁蜀镇,1956 年进厂,曾师从吴云根、朱可心、顾景舟,1975 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曾任宜兴紫砂工艺厂副总工艺师、厂研究所副所长。

  1956 年:首次采用石膏模生产6 杯水平壶,使得规格统一,年产量90 万件,产值55 万元,出口28.2 万件。

  1956 年:参加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恢复出口,销往苏联、印度尼西亚、缅甸和东欧各国。

  1956 年:紫砂恢复出口。

  1957 年10 月:宜兴县陶瓷公司和陶瓷专业联社,共同组团首次参加“ 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展出紫砂茶具、花盆和鼓凳等255 个品种,销售额逾27 万元。1957 年:除了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之外,潜络紫砂联合社也有一条龙窑烧制紫砂陶器,另蜀山东、北部农村中还有部份农民生产紫砂壶半成品。1957 年:年产量106 万余件,产值28.1 万元。

  1957 年7 月:紫砂艺人任淦庭、朱可心、顾景舟出席” 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副主席朱德的接见。

  1957 年10 月:宜兴县陶瓷公司和陶瓷专业联社,共同组团首次参加“ 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紫砂茶具、花盆和鼓凳等255 个品种,销售总额27 万多元。1958 年:1958 年人民公社成立。

  1958 年4 月:“ 大跃进” 运动开始,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大量招收农村青年进厂学艺,并成立紫砂陶瓷中学。

  1958 年4 月: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合新陶瓷厂与上袁、潜洛28 家紫砂手工业户合并成立“ 宜兴紫砂工艺厂” ,有职工2067 名,含青年艺徒299 名。1958 年8 月:紫砂中学成立,1955 年首批招收的艺徒成为小辅导,和老艺人一起培训青年工人。

  1958 年:1958 ~1959 两年间,青年工人10 余名分赴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深造。

  1958 年:" 在” 大跃进” 运动中,紫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使产品供大于求而大量积压,故从1960 年底起精简职工。"

  1958 年:改烧砂货的外西窑成紫砂(龙)窑,厂房移至蜀山河西新工厂,部分工艺品改采注浆成型,工艺粗糙,每窑产值却从2 万元升到4.1 万元,惟因缺柴草改用煤粉,使质量下降,供多于求而积压。

  1958 年:并蜀山、前墅、潜洛、川沪人员为宜兴紫砂工艺厂,人员2100 多人。

  1958 年:蜀山制作砂货的宜兴合新陶器厂、上袁、潜络联社28 个紫砂手工业户,合并为宜兴紫砂工艺厂后,一厂商品壶始有“ 中国宜兴” 之落款出现。1958 年:顾景舟积极参予紫砂技术革新,1959 年被任命为宜兴紫砂厂技术研究副主任和技术复古股长,并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布置设计工作,设计了一批大型的茶具及高档花盘。

  1959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承制大型咖啡茶具,江苏省国画院‘ 亚明’ 等设计“ 迎宾壶” 、“ 亚明四方壶” ,并多次为上海画院唐云等画家定制书画装饰的紫砂茶壶。另“ 牡丹壶” 、“ 卫星壶” 营销运苏联、波兰等50 余国。

  1959 年:从宜兴紫砂工艺厂抽调人员传授新建宜兴西酒紫砂工艺厂的制壶技艺。

  1959 年:紫砂名师任淦庭出席“ 江苏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大会” ,获评为“ 江苏省先进工作者” 、“ 工业特等劳动模范” ,并出席全国群英大会。1960 年:到六十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练泥机。

  1960 年:政府投资45.6 万元改善设备并建二座100 立方米的倒焰窑,解决缺柴草问题。

  1960 年:开始精简职工,至1963 年底,从业人数为578 人。

  1960 年:经济萧条导致宜兴西酒紫砂厂关闭。宜兴紫砂工艺厂为求高产值,采用注浆工艺量产荷叶壶、蛤蟆莲蓬壶等高档壶,因质量低劣滞销而降价,后改生产“ 丰灯壶” 、“ 农家乐” 、“ 大寿星壶” 等提携方便受农村欢迎的粗大壶,并以倒焰窑逐步取代龙窑。

  1963 年:外西窑仍生产市场紧悄的砂货,维持紫砂陶生产的资金来源。1963 年:到年底,紫砂工艺厂的从业人数为578 人,仅为1958 年的28 %。1963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半成品检验机构,确保产品信誉。1964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研制成偏心辘轳车制作壶身,工效提高十倍,盖用铁模压制后再交工人制作,后因工作定额偏高,职工难以接受,仅使用数年。1964 年:销往日本的紫砂壶以“ 友泉横把茶具” 与“ 井泉茶具” 为主,以各式六件配套茶具出口其它国家。

  1965 年:紫砂生产好转。

  1965 年:紫砂的年产量为109 万件,比1955 年增加45 %,年产值72.2 万元,比1955 年增加5.2 倍。

四、紫砂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瓯:的诗詞,紫砂茶具在北宋就已诞生。1976年在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古窑址废片堆集,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火疵,复员所得大部份为壶。羊角山窑上限北宋,盛于南宋,这一发现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文献确切记载紫砂壶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人制作茗壶开始的。供春所制,现传世的供春壶,見于著录很著名的有两件,一件是:树瘿壶:传说曾为:吴大澄:收藏,把下刻:供春:二字,:裴石民:配制壶盖,黄宾虹为之定名,后为:儲南强:所得,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是原为:罗桂祥:先生收藏,后藏香港茶具文物館。壶底刻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两行楷书铭款的:六瓣圆囊壶:。传世供春壶作为明代中后期紫砂器的标志,时代赋予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明代紫砂制作:四大家:时鹏:董翰:赵梁:元畅:时鹏之子:时大彬:是供春以后最著名的紫砂大师。时大彬之后是:陈鸣远:之后是:陈鸿寿:号:曼生:开拓出将紫砂壶与詩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风气。陈曼生对宜兴紫砂的振兴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据说:曼生壶:存世不下几千件。个人认识仅供参考。謝謝编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