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栽种茶树的步骤有哪些?

239 2023-12-23 05:17 admin

一、栽种茶树的步骤有哪些?

、地块选择,选择腐殖质含量高、排水条件好的山坡作为园地,先将土壤深翻,加入农家肥;

2、栽种方法,在茶树根部糊上泥土,按照行距1米、株距1.3米的间距进行栽种,最后浇透水;

3、后期管理,定期清理土壤中的杂草,梳理茶树上的黄叶、病叶等

二、油茶树栽种技术?

想要养殖油茶树,需要给植株挑选疏松透气、偏酸性的土壤,然后每隔3-5天给植株浇水一次,让油茶树吸收充足的水分,促进植株的生长,等油茶树进入生长期时,可以每隔一个月给植株施肥一次,给予油茶树充足的养分吸收。

三、中国什么时期开始栽种茶树?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

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 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二)茶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路。

1.茶在国内的传播

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嘉木”,所以,中国的茶业,最初孕育、发生和发展于南方。

(1)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据文字记载和考证,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之一。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已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就是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现在赣东北、浙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

2.茶在国外的传播

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全世界的。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

唐代中叶,中国茶籽被带到日本种植,茶树开始向世界传播。据文献记载,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从天台山国清寺师满回国时,带去茶种,种植于日本近江。这是中国茶种向外传播的最早记载。后又经日僧南浦昭明在径山寺学得径山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茶树品种排名?

第一名:云南凤庆县小湾镇的“茶之祖母”,这株普洱茶树已经活过了3200个岁月,至今仍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第二名:位于云南镇沅哀牢山千家寨1号古茶树,高达25.6米,专家推测约有2700多岁。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古茶树,它生长在海拔2000多米的原始森林中。

第三名:勐库大雪山1号古茶树。 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位于海拔2720米处,株高16.8米,基围3.25米,胸围3.1米,树龄2700年左右。

五、金冠茶树品种?

有春闺、金牡丹、瑞香、九龙袍、黄玫瑰、金冠茶、福鼎大毫茶等7个福建茶树品种。

金冠花园茶厂普洱熟沱茶,此沱仓储非常的干净,经过30年的干仓转化,入口汤感浓厚顺滑,有油润感,陈香非常突显,有糯感,略带药香,甜味十足,茶汤层次感明显,穿透力强。

六、西班牙茶树品种?

西班牙茶树的种类较多,且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茶树会有不同的种类,但较为常用的是按照树型和叶片大小来分。

按树形可将茶树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乔木型,属于比较原始的茶树类型,分布于我国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植株高大,有明显的主干,分枝部位高,枝叶稀疏,叶片却很大。

七、印度茶树品种?

印度的主要栽培品种有:

阿萨姆种(Assam jat) 它是印度和缅甸部分地区发现的乔木大叶种茶树资源的总称。1923年在印度阿萨姆首次发现大叶种茶树, 1944年由麦司脱把它定名为 Thea assamica Mast, 以区别中国的中小叶种茶树。从此之后就习惯地称这类茶树为阿萨姆种。

暗叶阿萨姆种 (Assam dark-leaf) 是印度栽培面积最多的茶树地方种。茶树的叶子柔软、叶色暗绿, 叶面隆起、富光泽, 锯齿尖利, 叶姿稍下垂, 叶背和嫩梢茸毛多。产量高, 制茶品质较优。适合在阿萨姆河谷地区种植。

马尼坡种 (Manipuri jat) 是一个丰产、优质和抗寒力强的地方种, 栽培面积居第二位。原产于马尼普尔山区, 于1880年, 在卡恰尔建立了种子园向国内外供应马尼普尔种茶子。

掸部种(Shan form) 也称掸部类型。在茶树分类上曾将之列为掸部变种(var.shan form)。它是暗叶阿萨姆、淡叶阿萨姆和马尔普尔等三个地方品种的合称。因为这些地方种皆分布在印度的那加到阿萨姆河谷掸族地区之故。印度的茶树种子园中有70%为掸部种。

缅甸种(Burma) 原产于缅甸山地的地方种。茶树的叶片大, 呈卵圆形, 叶色暗绿, 老叶常带青色,叶面隆起, 富光泽, 叶姿稍上斜, 嫩梢茸毛少, 抗寒力较强。栽培面积居第三位。

印支种(India-China jat) 也称柬埔寨类型或南部类型。国外文献中还把它定为尖萼亚种。该种分布在柬埔寨、越南和缅甸。据国外考证, 认为该种原系来自中国云南省的风庆。茶树为小乔木或乔木, 树高6~8米, 主干明显, 分枝匀称, 直立性, 叶片中等大小, 呈椭圆形, 叶面平滑,叶柄基部有粉红色斑点,到秋季时嫩叶呈铜黄色或品红色。茶花的子房为3~4室, 有时为5室, 花柱3~5裂,茶果跟一般茶树相似。印支种的抗性较强,变异也较多。印度曾从该种中选育出5个无性系和1个实生品种以及一些三倍体茶树。

贝特贾种(Betjan jat) 是暗叶阿萨姆种中的一个高产优质实生品种, 也是东北印度的主要栽培品种之一。在斯里兰卡、中非、东非和伊朗等国也有大面积栽培。托克莱茶叶研究所曾从该种中选育出TV2、4、5、8等无性系。中非茶叶研究基金会亦从该种中选育出SFS和PC两个系列无性系。

拉杰加尔种(Rajghar jat) 是印度在 1880 ~1900年间首次育成的杂交种。曾被斯里兰卡、中非和东非及伊朗等国引种栽培。因该品种茶树的生长势和形态特征上有较大变异故常作为育种材料。

TV18、19 是托克莱茶叶试验站育成的两个产量型无性系茶树品种, 并于1970年开始推广。TV18是印度推广面积最多的无性系茶树品种。它们都是从马尼普尔种和那加(Naga)的“野生茶”及缅甸霍马林Homalin地方种之间自由授粉的实生苗中筛选出来的。树姿开张紧凑。TV18的叶片大小中等, TV19的较大,嫩梢茸毛较少。扦插发根力都很强(在90%), 较耐旱, 产量比淡叶阿萨姆高50%以上。红茶品质在平均水平以上,TV18带有薄荷味。

TV20 是托克莱茶叶试验站育成, 于1976年推广的无性系品种之一。它是从淡叶阿萨姆杂交F1代回交后得到的实生苗中筛选出来的。树姿开张。叶片较大, 叶色淡、嫩梢茸毛少,扦插发根力较强 (在75~90%), 耐旱力也较强, 发芽特别早(比一般提早3周左右)。产量与TV18接近。制茶品质较好。

TV21 是托克莱茶叶试验站育成的唯一品质型无性系, 于1976年开始推广。它是从马尔普尔茶场采集的茶籽实生苗中筛选而成。树姿稍开张。叶片大,叶姿水平,嫩梢茸毛一般,制红茶的品质优良。唯耐寒力较弱。扦插发根力亦较差(在60~75%), 需加强培育管理。

TV22、23 是托克莱茶叶试验站育成的两个高产无性系茶树品种, 在1976年开始推广。它是从印度种茶子实生苗中筛选育成。树姿开张。发芽早, 叶姿上斜, 嫩梢茸毛少。TV22的叶片大, 色绿。TV23的叶稍小,色淡。耐寒力都较强。扦插发根力较强(在75~90%)。产量比淡叶阿萨姆高50%以上,品质在一般水平以上。

TV24 是托克莱茶树试验站育成, 于1979年推广的标准型无性系茶树品种。树姿半开张。叶片大小中等, 叶姿上斜, 新梢大小中等, 茸毛一般。扦插发根力强(在75~90%)。产量比淡叶阿萨姆种增产20%左右。制红茶的品质优。

TV25、26 是托克莱茶树试验站育成, 于1982年推广的两个产量型无性系茶树品种。树姿半开张,树势旺盛, 生长迅速叶片大小中等, 叶色深, 叶姿上斜。

Tukdah145(缩写T145) 是1976年在大吉岭推广的品质无性系品种之一。树姿开张。叶片大小中等, 叶姿水平, 嫩梢大小中等, 茸毛少。扦插发根力和抗旱力强。采摘层较薄。对茶饼病的抗性中等, 易受螨类危害。产量一般水平, 品质优。据辛茶场无性系试验场鉴定, 产量仅及对照种的91.77%,但总产值则增加25.47%。

Bannocklurn 157(缩写B157) 是1970年在大吉岭推广的标准型无性系品种之一。叶片大小中等, 叶姿稍上斜, 嫩梢大小中等, 茸毛少。扦插发根力强,种植后生长迅速, 抗旱力强。抗螨类,但不抗茶饼病。产量高, 品质优。据辛茶场的无性系试验茶鉴定,比对照种增产10.95%, 总产值可提高26.76%。

Phoobsering312 ( 缩写P312) 是1970年在大吉岭推广的标准型无性系品种之一。树姿开张紧凑。叶型大小中等, 叶姿上斜, 嫩梢大小中等, 茸毛多。扦插发根力和抗旱力强, 种植后生长一致。产量高, 品质优。据辛茶场的无性系试验场鉴定,产量比对照增加18.16%, 其总产值提高13.95%。

Bannocklurn668(缩写B668) 是1975年在大吉岭推广的品质型无性系品种之一。树姿宽大, 但不紧密。叶片大小中等, 叶姿稍上斜, 嫩稍大小中等,茸毛多, 扦插发根力和抗旱力强, 种植后生长很好, 唯采摘层薄。易受螨类和茶饼病感染。产量低, 而品质极优。据辛茶场的无性系试验场鉴定,产量虽仅及对照种的69.67%, 但总产值则可提高12.79%。

英文

八、利用顺坡垄栽种茶树的好处?

顺坡种植茶树的主要目的:一是改造天然地貌,消除或减缓地面坡度;二是保 水、保土、保肥;三是可引水灌溉。

而山坡上因为地形的原因,地势比平地高,太阳从升起到降落的过程中,茶树更容易得到充足的光照,而且山坡上就算下雨也不怕水淹;加上山坡树木多,泥土下水分比较多,平时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日夜温差没那么大,对茶树的生长非常有利

九、鹧鸪茶树的识别与栽种方法?

鹧鸪菜是野生鹧鸪茶树的大叶,其茶质醇厚,具有浓郁的零陵香味,此外鹧鸪茶树也叫山苦茶树,为大戟科的灌木或小乔木,植株的株高为一到三米,最高可达十米。

鹧鸪茶树的外形特征

鹧鸪茶树的叶片对生,呈圆状卵形,叶片长达五到十厘米,顶端为尖形,叶缘全绿呈波状齿,叶片背面具有少量透明脉点,羽状叶脉较为明显,此外植株的叶柄长一到三厘米。

鹧鸪茶树的生长习性

鹧鸪茶树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喜欢生长在荒山野岭的石头缝中,因此植株对土壤要求不高,但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优良的土壤中生长良好,此外鹧鸪茶树喜欢温暖、阳光充足的环境。

鹧鸪茶树的养殖方法

养护鹧鸪茶树的过程中,要及时对植株进行能修剪,将枯枝、病弱枝、过长枝等剪除,减少养分消耗,增加鹧鸪茶树的株型通风透气,此外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在植株栽种前,向土壤内施加足量的底肥。

十、昔归茶树的品种?

昔归茶,属邦东大叶种,因为当地的习惯每年只采春茶和秋茶两季,所以茶树保护得比较好,茶质比其他村寨要好得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